
京味儿语言 (간체자)


오필자형 입력시간 체크 01:28 입력시작
京腔土语,声音抑扬顿挫,语调优美动听,音调虽只四声,但其特点却有着明显的“轻声”与“儿化韵”。发音的轻重,“四声”的运用,“儿化韵”的运用,各不相同,让人听起来,感到动听,而又欲学无门。
,首先在轻声与重声的配合运用上,如“大爷”的“爷”字,普通话应为二声,但京腔却一定要将“爷”字说成轻声;如果称呼家族中排行第一的“本家大爷”,则将“爷”字发出平声,不必发轻声。其次,“儿化韵”,总的说来,仅是约定俗成。如对人的称呼“小丫头儿”、“小小子儿”、“才们儿”等加儿化韵,而“大丫头”、“大胖小子”、却不加儿化韵;对于老者也不因其年长而不儿化韵,如老头儿、老家儿(指父、母),而同样是称呼长辈有时却不加“儿”,如老太太、大奶奶、大姨妈等;姨可以加“儿”;妈(母亲)则不能加“儿”,否则意义就变了。如“老妈儿”是指仆人;“老妈”指年事已高的母亲。还有一些土语,语尾不加“儿”,而在蹭加“儿”如:“人头儿次”(人口差)、“手头儿黑”(吝墙)、“笔杆儿硬”(文章写得好)。
京味俚语另一特点是融汇和发行了许多少数民族语言。因为金、元、清都是少数民族占统治地位,尤其是清代,许多民间俚语都是从满语脱颖而出的,最典型的是音谣当中的满语,如“阿哥,阿哥,你上哪儿?我到南边采梅花,采罢梅花到我家,达子饽饽就奶茶,烫你狗儿的小包牙。”其中,阿哥的“阿”读第四声;“达子饽饽”指满、蒙旗人的糕点,“狗儿”并非谩骂,对晚辈是爱称,对平辈是戏称,亲近。
京味俚语还表现在俏皮话与歇后语上。如:武大郎卖尺包儿…人货软;武大郎盘杠子…上下够不着;武大郎当…糊弄局;猪八戒照镜子…里外不是人儿:猪八戒弹弦子…没谱儿;猪八戒摔耙子…不伺候(猴);老虎戴念珠…假充善人;老虎的屁股…摸不得。
京味俚语有强烈的时代性,有的来自旧话。如清末时称火柴为洋取灯儿“,后又叫”洋火“;收音机叫”无线电“‘”电匣子“、”话匣子“;布鞋叫”片儿鞋“,现在又引伸为”片儿懒“;懒汉鞋叫”白边儿懒“等。
京味俚语有其阶层性和待业性。如旧时行到办红白喜事的人家去准备席面菜馔,谓之”落作儿“;国药行将配方中的主要贵重药材加量,谓之”加料儿“、”双加料儿“。还有由赌博引伸出来的俚语,如推牌九中的,一但机会成熟就出个惊人的点子。由打麻将片引伸出来的”干锅儿啦“,指将老丁输光了。还有的则是由看守所、监狱传出来的,如”二进宫“指第二次复犯被捕者,”驾崩“本指皇帝死,但以谐音引伸为”架出去崩了“,指 被执行死刑等等。
京味的方言口语具有主音丰富、活泼,也有随、戏谑、粗俗等牲。人们在街头巷尾,日常口头交谈中频繁运用,倍感亲切,并深受大众的青睐,成为”京味儿“十足的方言。
01:46 입력완료

Last Modification Date: 2002.07.03 [01:48] |

61.43.150.116 - Mozilla/4.0 (compatible; MSIE 5.0; Windows 98; DigExt)

|